「台灣大罷免」接近尾聲:女性為何成為這場運動的主要參與者

發佈日期:
2025-08-25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自今年年初起,台灣經歷了震撼政壇的「大罷免運動」。首輪投票於7月26日舉行,結果無一立委被成功罷免,不僅震撼了罷免團體(罷團),也攪動了台灣。在輸贏之外,民間人士組織的「罷團」志工有超過一半以上是女性,甚至達到七成。

有分析指出,這是台灣大規模政治運動中首次出現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為何女性成為這次大罷免運動參與的主要骨幹?她們在乎什麼?要求什麼?又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高度性別化的參與又折射出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什麼景象,傳遞出什麼樣的政治訊息?

台灣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許菁芳對BBC中文分析,根據她透過相關資料及初步觀察身邊「罷團」志工朋友的經驗,「罷團」多以30多歲的女性志工為骨幹,此現象或許與台灣一代女性的「政治經濟能量」有關。

此外,她觀察到台灣女性婚育年齡推遲,「有許多女性尚未進入異性戀婚姻,但具備政治意識與危機感的女性,在這個年紀已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即使有小孩,可能也具備較高的協商能力),得以將能量轉向投入公共事務。」許教授認為,這些初步觀察尚需未來更嚴謹的資料分析。

中央研究院林宗弘向BBC中文表示,根據他初步回收的一千多份「罷團」問卷調查,這一波「罷團」志工約七成為女性,以35至45歲為主要骨幹,職業來自社會不同團體。林教授表示,其研究團隊回收了一千多份問卷,初步顯示年輕女性在罷免活動中參與度高,這反映出台灣女性政治覺醒的趨勢持續,值得關注。

長期研究台灣政治及投票行為的林宗弘解釋,以台灣民眾黨為例,其原本有26%的全台支持度,但這一年多來掉了約一半,性別議題可能與此有關。他舉例指,例如在社交媒體上,許多女性對民眾黨支持者及政治人物在性別議題上的「過激」發言感到不滿,顯示她們不再支持民眾黨或對其抱持負面評價。

林敬桐

林敬桐(右一)稱回南投老家參與罷團運動,在網路上遇到很多針對其性別的霸凌。

「有人做出趕蒼蠅的手勢、指著鼻子罵」

2016年,台灣選出首位女總統蔡英文,立法選舉中女性立委比例逾38%,遠超國際平均22%,台灣在性別平等參政方面的進展備受矚目。當時BBC中文採訪兩位不同黨派女性政治人物,她們提及競選中因個性、外貌、婚嫁等議題遭受攻擊與敵意。即便蔡英文後以高票連任,台灣政治選舉與社會運動中,針對女性及性少數的批評仍層出不窮,顯示性別平權之路仍漫長。

但是,在這場以女性為主要參與者的大罷免運動中,受訪者表示,針對女性身份的攻擊,從網路到街頭,皆屢見不鮮。

政治學者許菁芳教授便告訴BBC中文稱,「罷團」展現的「女力」是一股不容忽視、值得持續觀察的力量。她認為,當代社會由多維度(如宗教、階級、性別)構成,民主化需涵蓋諸多維度,非僅政治選舉可達成。常見的情況是政治雖然民主化,社會其他維度卻未調整,需數十年甚至數世紀轉化。

她表示,以「罷團」為例,台灣女性一直是動能強大的角色,此次大量投入罷免運動,成為公民運動主角,意味著台灣社會在性別維度上掀起新動能,更直接面對核心政治議題。

 

全文請見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