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捷運廣播到導航語音」為何都是女聲?原來「誰來提醒你」早已被設計好!
搜尋圖片商品
▲日常生活中,許多自動語音幾乎清一色是女性聲音,這種「理所當然的設計」背後,其實反映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潛在想像。(圖/Pexels,下同)
大型車用導航製造商先鋒的產品,自1990年首次上市以來,導航聲音同樣是女性。負責人表示,「公司內部反覆測試後,認為女性聲音比男性更容易聽清楚,因此決定採用。」不過,近年也推出了可選擇男性聲音或知名聲優聲音的機種。
至於在疫情後廣泛普及的自助結帳系統,製造大廠則表示,2006年上市時,考量「親切感」而採用女性聲音。雖然技術上可切換為較低沉的聲音,但至今沒有更換的案例。
鐵路的性別聲音分工
JR北海道則採取在來線月台使用女性聲音、新幹線月台使用男性聲音,以避免轉乘時造成混淆。 近鐵(大阪)在2016年3月導入自動車內廣播時,為了區分語言,日本語使用男性聲音,英語則採女性聲音。
「照顧型聲音」與性別定位
立命館大學坂田謙司特任教授著有《聲音與音的社會史》,並將日常生活中擔任導引的聲音稱為「照顧聲」。他分析女性聲音偏多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自動化之前,電梯或巴士內的播報工作本來就是由女性擔任,這種習慣被沿用到機械語音之後。
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社會潛意識中「女性是照顧他人的角色」。坂田教授指出,「機械是輔助人類的存在,這與當今社會對女性的定位相似。由於社會已經內化這種性別角色分工,因此多數人對女性語音不會感到違和。」
AI語音的性別疑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9年在一份關於AI助理語音的報告中,指出初始設定多為女性聲音,這可能會加深性別偏見。報告警告,「這種設計強化了『女性溫和、順從、總是想幫助他人並帶來愉悅』的刻板印象,並且只要透過按鍵或語音就能夠『命令』女性,將這一概念固定化。」
搜尋圖片商品
自動語音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從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到家庭設備,無形中塑造了大眾對「誰該提供協助」的刻板印象。專家提醒,這並非單純的設計巧合,而是性別角色在社會中被潛移默化再現的結果。隨著人工智慧與語音科技持續普及,未來如何設計更具多元與平等意識的語音選項,將成為值得思考的議題。
祥請見原文網址ETtoday: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908/3029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