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分享經驗 談陪伴數位性別暴力受害者修復

發佈日期:
2025-10-01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AI生成示意圖,與真實人物無關。(相片提供/Freepik)

【王子恆採訪報導】9月26日晚間,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與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攜手舉辦的「守護網路安全」線上系列講座,邀請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性侵害被害人服務社工、長年關注網路性勒索議題的陳禹先,以「瓦礫中重建-數位暴力被害人的陪伴經驗與關係實務」為題分享。

數位經驗大不同 正視世代差異與風險

陳禹先解釋,許多家長與孩子始終有著世代隔閡與代溝,18到29歲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亦即從小就生長在有各式科技產品的世代,因此與父母有代溝是很正常的事。「你說的虛擬,就是他們的現實。」講師提醒,不只科技觀,甚至對親密關係的經營,世代間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講師強調,科技是中性的,並以社群定位APP「Zenly」為例,它能夠讓使用者查看好友目前所在位置,對於家有失智患者的民眾來說相當方便,能夠避免患者走丟;然而其即時、附有陌生交友功能的特性,也衍生出數位監控及隱私問題。

同理與尊重 陪伴從痛苦中再次站立

而提到性影像案件發生後,第一時間是否應該報警?除了未成年受害者屬責任通報外,面對成年的受害者,講師建議先釐清案主對司法的期待是什麼。她提醒,報案不代表「一定能逮捕行為人」或「一定能讓行為人被判刑」;相反的,報案僅是開始,包含證據準備、資料採證、與法庭人員詢問等,甚至司法文書寄送的地址是否保護隱私等細節,都要留意避免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全文請見  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