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作與母職兩個「互斥」身份達成和解:新秀獎得主黃彥婷,譜出「媽媽科學家」的節奏
圖片來源:鍾士為 攝
週六早上坐在咖啡廳讀文獻,是我的理想生活。」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黃彥婷,在一場「傑出女科學家經驗分享」的社課上表示。
黃彥婷是2025年第十八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她的研究領域為「大尺度大氣環流」,她提出重大發現:大氣中生命期小於兩周的空氣污染物,透過反射太陽光影響海洋,對氣候影響會長達數十年,人類不能低估空汚的影響力。
當了媽媽,還能繼續追夢嗎?「別還沒開始,就先退出。」
很多職場女性不敢生小孩,擔心會影響自己的職涯,黃彥婷也曾有過這樣的擔憂,「我很想當媽媽,但也非常害怕,生了小孩之後,我的腦袋會變得不一樣。」
先說結論:當媽媽,是黃彥婷人生中最棒的禮物——從工作的角度來看,也讓她開始更認真地思考,該如何管理時間。
「以前總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結果每件事都變成無底洞。當了媽媽之後,我會非常清楚地知道,今天能有多少時間用在工作上。從長遠來看,這其實對我的研究是好事。它迫使我做出很多決定和選擇,知道什麼地方更值得突破。」
黃彥婷特別提到:臉書前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中提出的觀念:「別還沒開始,就先退出。」("Don’t leave before you leave, stay in.")徹底改變了她對工作安排和未來選擇的看法。
懷孕期間,黃彥婷收到一封邀請信,邀請她擔任某個年會的科學委員,然而年會的時間恰好落在她的預產期。一方面,這場年會對黃彥婷未來的學術生涯大有助益;另一方面,彼時她剛懷孕,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性。
問題不是要不要當媽媽,而是職場能不能更友善
為什麼會稱自己為「媽媽科學家」?
黃彥婷坦言,曾經很不希望在工作場域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媽媽。因為她希望在工作的時候,完全展現出專業的一面;當媽媽的時候,可以不要去想研究的事。但事實是,這兩個身份無法被切分。
疫情期間是黃彥婷最痛苦的時候,因為那時不能托嬰。因此,開視訊會議時,背景會有小孩在哭;和學生討論的時候,要同時把食物放到電鍋與烤箱⋯⋯但即使在疫後,小孩生病時,還是無法去開會;有重要工作的時候,也無法陪小孩參加活動。
最終,黃彥婷讓「媽媽」與「科學家」這兩個「互斥」的身份達成了和解。「因為事實是,我人只有一個,這些角色會交替。」有一天,她將自己的Facebook封面更新為與小孩的合照,「就是那一天,我說我已經當了『媽媽科學家』三年,可是我今天才接受了這樣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