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助到平權// 是【月經幣】的核心關鍵
發佈日期:
2025-10-13
文章分類:
倡議分享
《少年報導者》曾製作一系列月經平權專題,其中曾探討目前教育部政策的問題,主編邱紹雯在記者會中表示,教育部政策立意良善,但主要限定弱勢身分,各縣市補助對象與請領方式又不同,不僅宣導上讓人混淆,也讓月經政策停留在「救助」,而非「平權」概念。校園現場多數女學生不敢實體領取生理用品,怕被貼標籤,就連協助發放的老師也一頭霧水,認為是額外增加的業務,何不透過更全面的管道一起發。
由大專院校學生組成的性平團體「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代表邵思宇指出,月經平權需要看見多元需求——從政大講師言論爭議所暴露的月經汙名、生理假的制度缺口,到大專院校月經貧窮補助的有名無實、對非順性別學生的隱約排除,都彰示了「針對異質需求,落實制度支持」的必要性。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呼籲,政府應研議「月經幣」,讓有月經的學生都能依自身需求購買生理用品與止痛藥,真正落實月經平等,保障身體自主、受教權與健康權。
不小盟江心怡最後強調,月經幣不僅是一項補助設計,更是一種社會態度的轉變,代表國家願意信任女孩、尊重選擇,讓月經不再是沉默的議題,而是被政策正視、被社會理解的日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