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十年-番外篇】街頭的女性,與貧病交迫的迴圈/專訪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

發佈日期:
2022-02-08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精神障礙雖然常是人掉落街頭的原因,但也更可能是結果。」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叢林法則,常以最快的速度毀人心智。」
▸「特別對女性來說,在流浪剛開始即早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事。」

位於臺中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在 2004 年正式立案。直到去年芒草心成立「潭馨園」以前,長達 17 年,撒瑪黎雅都是全臺唯一的女性街友安置中心,每年來來去去大約 30 人。

全臺男女性無家者人數常見為 9 比 1(每 10 名無家者有 1 名是女性,臺北市則達到 1.5 名),但撒瑪黎雅的執行長楊麗蘋不以為然的指出,其中黑數相當多(例如棲身網咖的青少女):「這些縣市都沒有相關服務,當然看不到需求。」

貧病交迫的迴圈,在女性身上變本加厲

撒瑪黎雅的創會理事長吳經民、修女劉美妙早年常在臺中火車站附近為露宿者發便當,從中發現女性流浪者極其嚴重的身心問題。

「女性在生活陷落時,通常較能依附親友或異性,或遁入八大行業尋求依靠。」楊麗蘋說:「當這些管道或手段全數用盡,最後落到街頭的,通常都已有明顯的傷病或嚴重的精神狀況。單從外表看來,也往往比男性街友更髒亂,幾乎都已失去自理能力。」

楊麗蘋指出撒瑪黎雅長年服務所見的常態:「紅班性狼瘡、蜂窩性組織炎、各種慢性病、婦科病、滿口爛牙、皮膚感染潰爛等,都很常見。有個婦女來到我們這裡,幫她換了假牙後,整個人像年輕了 10 歲,連找工作都容易多了。」

體弱與病痛直接影響就業機會與自立的可能(例如只能選擇有電梯或近車站的無障礙居住空間),讓人在街頭徘徊更久,這是無家者常見的惡性循環。但這種情形在女性街友身上更明顯── 許多服務業很在意外表印象,或例如餐飲業注重個人衛生,或是需要久站、工時過長的作業員等,這些工作都跟傷病纏身的貧窮女性直接絕緣。

除了身體狀況,在「無家十年」專題中受訪的 10 餘位資深工作者也不約而同表示,精神障礙在女性街友占比中高達 6、7 成,是男性街友的近 3 倍。撒瑪黎雅的社工洪欣翎和廖宗琳也指出,許多婦女長年有精神狀況,但自己和家人都沒有病識感、不知道該就醫,因而輾轉掉落街頭,這種情形近年還出現在較年輕的女性身上。

「過往我們看到的重大精神疾病個案常是中老年婦女,這幾年 20 到 30 歲出頭的女性比較多了。」廖宗琳說:「當然這跟精神疾病的好發期也有關,例如思覺失調症的好發期就是 18 歲到 25 歲左右。」

楊麗蘋則強調,精神障礙雖然常是人掉落街頭的「原因」,但也更可能是「結果」── 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叢林法則,經常以最快的速度毀人心智。「女性掉到街頭,為了生存,常會依附群體中較強悍的男人,或從事性交易,就算原本沒有身心狀況,或原本只是輕度精神狀況的,也會越來越嚴重。」

也因此,特別對女性無家者來說,在流浪剛開始時即早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事。這也是撒瑪黎雅決心展開女性庇護的重要原因。

此外,對女性安置來說,服務上的困難也成為招募社工與人才久任的另一大障礙。畢竟,對許多心思和情緒比較敏感細膩的女性來說,要在困頓之餘集體生活並不容易。再加上撒瑪黎雅資源不足,空間小到只能設通鋪、難以顧及個人隱私,更容易起衝突。

「我們有個案剛進來看到是通鋪,眼淚就飆出來了。」楊麗蘋補充:「還有很多生活習慣和言語上的衝撞,誰掉的頭髮沒清、睡覺習慣不好、誰動了我的東西、晒衣服的空間……再加上外出工作的時間也不同,有的上晚班、有的上日班,互搶浴室、互相干擾也是家常便飯。」

另一方面,女性的生命經驗中經常面對身體上的界限侵擾與變化,例如性騷擾、性侵害或月經、懷孕、流產、墮胎、生產等,隨之而來的是醫療轉介、創傷輔導、心理諮商、藝術治療、幼兒收養/出養等服務。

此外,高比例的精神障礙,也導致有些人在急性發作時會破口大罵、自言自語、無法對談、思緒跳躍,許多個案都需要穩定的回診、服藥,以及複雜、多重的支持,成為服務女性街友的重重挑戰。

 

全文請見: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