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即將面臨性少數族群老化問題,LGBT長者在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各方面有何需求?
在性別認同的歧視與老化所帶來的影響下會讓老齡的同性戀長者邊緣化,其中「孤立」是最常發生在高齡同性戀的議題。可想而知的是朋友與伴侶是許多同性戀者在社交網絡中重要成分,然而家人的部分則會相對的缺乏;極度少數的同性戀表示與家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並且認為家人是他們重要的社交網絡。
2019年5月時由總統公布的《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也對全世界宣告了台灣對於多元文化的保障與支持。社會風氣逐漸的開放,願意表達自己真正的性傾向的人也越來越多,不論是何種性傾向都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與國家的保障,在台灣的社會風氣相對自由下;可想而知的是,未來將會有更多勇敢的人向社會表達自己。
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挑戰,未來台灣社會也將面對這群性少數族群的老化,可想而知的是,LGBT族群的長者所需要的醫療系統與長照系統將會有別於一般的長者,因此筆者想在這邊做一個開頭讓大家開始意識到,並且試著討論相關的議題。
- 生活型態
根據研究表示女同性戀者有較高的身體質量而且對於蔬果的攝取也較缺乏。另外在酒精攝取方面,女同性戀者也有較高的比例攝取過多的酒精;另外女同性戀在使用大麻的頻率也要異性戀的女性還要高。
- 性方面的健康議題
根據研究,性別認同不能夠成為預測性行為的依據,有些女同性戀也會與異性戀發生性行為。因此,女同性戀也會承受跟異性戀相同的性疾病危險,例如: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人類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HIV)。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女同性戀有錯誤的假設,因此往往會讓女同性戀者錯過接受相關的健康檢查,而高齡女同性戀接受相關檢查的機率會更低。綜合以上的結論可以推知,對於性少數族群的不了解可能會導致評估醫療需求上有錯誤的判斷,進而影響性少數族群的就醫與確診機率。
- 歧視的影響
性少數族群的歧視充斥在他們的生活中,不難想像高齡的性少數族群更是承受更多歧視,其中包括:年齡歧視、性向歧視與恐同的情況等等,這種多重的歧視往往會導致性少數長輩變成極度邊緣化的一個族群。在社會整體的異性戀氛圍下,性少數的長輩更容易經歷恐同的事件;此外,根據調查,性少數長者因為歧視的緣故比起年輕的性少數長者更不願意向醫療人員表達自己的性向,這也間接或是直接造成他們在醫療上的供需不對等。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