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到月經帶來的垃圾量,而看不見「女性」的婦女節記者會

發佈日期:
2022-03-1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許恩恩 11 Mar, 2022

衛生棉、紙尿布垃圾量大,應鼓勵環保生理用品」這是今(2022)年婦女節當天所召開的「支持愛用環保生理/衛生用品」記者會後,與會團體一起喊三次的口號。

 

姑且先不論出席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在該記者會上說出「不只是衛福部的問題,環保署是不是有責任,要來限用這些免洗、隨用即丟的生理用品」;這種將女性不得不使用的「生理用品」錯誤類比至環保署近年「限用」的一次性餐具的發言,已清楚體現了女性生理經驗在制度與文化中被貶抑,導致即使是知識分子也對此相當無知;更麻煩的是,在「鼓勵、限用」的爭執與事後澄清的輿論浪潮之外,這場記者會中的發言,更體現了這個倡議行動的構框(frame)問題:把責任丟給女性。

 

女性天生有經期是一種罪嗎?

 

記者會上,代表時代力量陳椒華委員的發言人做了開場的敘述:

 

 

 

男性跟女性最大的不同,就是女性會有經期,會使用非常多衛生棉跟生理用品。一個女性,終其一生使用衛生棉的體積量大概是一部卡車的量,這個是我們過去所有女性都不太知道的事實。女生的經期大概會有長達四十年左右,這四十年使用衛生棉體積大概就是一部卡車的量,垃圾量非常驚人。

 

 

 

以政府部門及政策訴求為主的記者會,批頭竟先劃出「製造垃圾」的責任主體是女性,以環保訴求慣用的數量具象的方式(通常指涉的是刻意放任污染的單位)來描述——首先便缺乏了公共話語的女性受眾的感受。

 

在當今社會,月經,在制度上或許已獲得些微的正視,但在文化上,仍長期受到忽視與污名,而政治人物竟然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負面措辭,可能要讓受月經所苦的女性多受一層「我製造垃圾」的愧疚感與羞恥感。

 

甚至還做出「這是過去所有女性都不太知道的事實」這種發言,來加高發話者的說服力。我就問,男性難道就知道嗎?為什麼不是「這是『所有人』都不太知道的事實」?

 

 

時代力量與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缺乏性別意識的環保政策建議

 

月經帶來的「垃圾代價」是對所有人,月經帶來的「生活困擾」卻只是對有月經的人;所以,垃圾減量是所有人的事,降低「生理期伴隨的污名與痛苦」因而能有餘裕地去選擇生理用品,不但是所有人的事,甚至特別是「沒有這種困擾」的人該公平承擔的事。而在這場記者會著墨甚少的,正是「為什麼很多女性不敢/不願/不想」去選擇衛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這種鑿因於性別歧視所帶來的結構性因素。

 

更麻煩的是,除了調性缺乏性別意識,對於政策建議也只有模模糊糊地說「應該要鼓勵」。對於衛生棉條的價格與可近性,月亮杯遇過的政策障礙及產品的選擇性,毫無論述,只有把布衛生棉跟月亮杯的照片拿出來介紹並稱讚,也無完整陳述不同生理用品間的好壞(哪怕只是引用一個研究或展示出資料)。最後,即使有兩位女性發言,我們在記者會裡其實「看不見女性」,只有看到「女性因為月經帶來的垃圾量」。

 

當然,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的發言是一股清流,提到「布衛生棉對肌膚接觸比較舒適、公共場所營造友善生理用品清洗的環境、尿布是全家人的事」。可惜主持這場記者會的的人,以及規劃這場記者會發言分工的委員辦公室,顯然不是把行動框架設定在這個地方,或者說,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

拒絕空洞論述,給網友及立委的三點建議

 

我對關心這項議題的人有三個建議:

第一,停止用「男人跟停經的女人不懂」來加深仇女情結,而是應該「鼓勵各年齡的人出面分享經驗」;

第二,檢視我們自己是不是對月經、對衛生棉、對衛生棉條及月亮杯有既定的刻板印象,不妨動手查資料,認識這些生理用品;

第三,垃圾減量,還有更多地方可以做,想想你海邊看到的塑膠垃圾,是衛生棉比較多,還是其他?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