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騷擾鎖命危機(上)南韓不能保護被害人的《跟騷法》?

發佈日期:
2022-04-0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圖為由孔曉振主演的驚悚片《鎖命危機》,描述南韓的獨居女性即使非常「保護自己」,進...

圖為由孔曉振主演的驚悚片《鎖命危機》,描述南韓的獨居女性即使非常「保護自己」,進門前都會觀察是否有人尾隨、家門口刻意擺設男人皮鞋與用品,但依然遭到追求者跟蹤甚至傷害的故事。 圖/韓國電影《鎖命危機》

▌「殺人的前奏」?曾被視為輕罪的跟騷問題

在《跟騷法》設立之前,「跟蹤騷擾」的行為雖然屬於犯罪,卻被歸類在與「隨地大小便」同等的輕罪範疇,最高罰則僅有10萬韓幣(約新台幣2,300元),加上1~30天不等的拘留。然而,和看似無足輕重的懲罰相比,實際上存在於韓國的跟騷問題與後續效應顯然嚴重許多。

根據韓國警察廳資料顯示,2013年因為跟騷犯罪而受到懲處的案件共有312件,3年後件數激增到557件,雖然在2017年曾稍微下降至438件,隔年卻又回升,甚至在2019年創下583件的新高。而以上的數量,僅佔實際報案數的10%~20%不等,光是2018年的報案件數就高達2,772件,2019年更翻倍來到5,468件。

或許有人會認為:「只是跟蹤而已,又沒有幹嘛?」但除了對被害人造成心理壓力外,跟騷更因為後續衍伸其他犯罪的可能性,被韓國媒體稱為是「兇殺案的前奏曲」。根據韓國法院統計,有23.6%的案件會由跟騷行為進展為肢體暴力行為,性暴力則有16.2%,其中又有12.2%是兩者同時發生。「由跟騷開始的殺人案件也不在少數。」

 

▌因網路而生的「線上」跟騷隨疫情而加溫

 

 

隨著科技發展,方便的網路資訊,跟騷行為也跟著從現實生活中的跟蹤、騷擾「網路化」,許多被害者面臨網路訊息、電子郵件等遠端的騷擾,而社群軟體的出現,也讓民眾被肉搜的風險大增。根據一份未滿千人的小型研究更顯示,20~29歲的女性有高達8成曾經歷過「網路跟騷」。

除了蒐集、任意散布被害人的個資與私生活,有的犯罪者甚至還會利用這些內容,在網路上謊稱自己是被害人,並進行犯罪行為。還有受害者表示,面對自己的照片在私人群組中成為性騷擾的對象,當時還只是國中生的自己,因為害怕照片被傳到更多地方,連開口阻止對方的勇氣都沒有,只能夠放低姿態,並希望事件趕快過去。

而這樣的情況,尤其在民眾外出受到限制的疫情期間,也變得更加嚴重。根據韓國情報化振興院民調顯示:感覺自己遭受網路跟騷的比例,從2019年的26.3%,上升到2020年的42.3%,被肉搜個人資訊的比例,也從15.3%幾乎翻倍到27.3%。

儘管普遍認為風險較低,但男性同樣承受著遭受跟騷威脅,甚至這些行為還會因為被認為是被害人「很有人氣、受歡迎」,讓他們成為有苦難言的受害者,並因此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在受害者中甚至還有教師,只是在社群網站上發布私人旅遊照片,卻成為學生家長跟騷的目標。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