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椒專欄:從「收容烏克蘭美女」到「俄羅斯前妻」:女性在父權國族敘事中作為本體和喻體
發佈日期:
2022-04-0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只要把他們比喻成女人就可以了(有時候也比喻成孩子)。因為女性是物品,是沒有自主意識的資源,所以問題繼續變成了俄羅斯和西方勢力(兩個男人)抑或中國和西方勢力(兩個男人)的問題
By 孫小椒/世界走走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剛剛打響的頭幾天,簡體中文世界最大的其中一則新聞,是中國男性網民大量「收容烏克蘭美女」的調侃,引發不少爭議,甚至被翻譯至海外網路,有烏克蘭留學生指相關言論引起了烏克蘭的反華情緒。
哪怕在中國網路民間普遍支持俄羅斯、支持戰爭、大量親俄假消息盛行的輿論背景下,這樣的熱梗流行都已經超出了簡體中文那條特別低的人道底線。這股風潮在連番熱炒和爭論之後,甚至引來中國官媒下場批評,指戰爭殘酷,應當謹言,網民才逐漸消弭。然而這個話題並沒有完全結束,外界對於議題關注的熱度過去之後,輿論場內事實上仍然存在大量反駁和爭執,倍感委屈的支持者認為這種調侃只是「口high」,將批評者稱為「女拳」、「聖母」和「反思怪」。
直觀地感受「接收烏克蘭女學生」這類言論,我們自然能感到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和對戰爭、生命的兒戲。但倘若仔細分析這種想法的脈絡,便會發現其中不僅是對女性的不尊重那麼簡單。
在一個國家面臨亡國之危的時刻,首先想到接收該國女性,這種思路,背後包含至少三種元素——國族主義、戰爭成敗、女性作為性資源。
搶奪女人、保護女人——戰爭中的性資源
在一個國族主義的父權本位思考者看來,女人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國家、政體的性資源,一個集體能否掌握、維護這些性資源不遭到別國的「搶奪」,關乎國力和尊嚴;而具體在戰爭或政權交替中,女性作為資源,也在男性的戰爭中被再分配。
全文請見:世界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