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力,給予溫柔與力量:社工師兼性別平權倡議者——專訪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
▍成為這樣的她:關於杜瑛秋
杜瑛秋回憶童年和求學背景,如何讓她走到今天的位置。因為出生鄉村,家中務農不分男女都要下田工作,讓她從小就覺得男性跟女性應該是一樣的,直到出了社會後觀察到男女社會性別的不同,才深深意識到男性與女性真的是後天形成的。
回想讀書時,杜瑛秋表示自己也曾經叛逆過,第一次沒有考上大學,差點被爸爸安排回家做女紅,後來努力讀書考上文化大學社工系夜間部,半工半讀時,在打工的安親班看見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分要求,非常有感觸,對兒少的關懷也在心中萌芽。
畢業後杜瑛秋在不少基金會工作過,接觸了短期、長期性別暴力、兒少性剝削的個案,一步步確立自己想專注從事性別相關倡議與服務工作,為此重回校園完成碩士學位與相關研究,更在邊讀書、邊考取社工證照的期間懷孕生下孩子,就這樣同時成為了一位母親與社工師。
▍社工師兼任倡議者,與時俱進的性別平權之路
除了作為社工師服務個案,杜瑛秋同時身兼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執行長,參與和發起各項婦女議題倡議活動,而她強調,這兩個身份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在社工服務時從個案的困境看見社會性別結構問題,以及相應的法條、制度的不健全,因此需要透過倡議,讓政府與大眾看見問題所在,並行動而做出改變,杜瑛秋強調,社工的倡議都是基於現實的需求提出的,絕非搖旗吶喊的空談。
鑑於此,不論是身為社工師,還是倡議者,杜瑛秋總是必須與時俱進,而基金會也必須時時刻刻針對現在的社會環境,調整其服務之姿和倡議方針。杜瑛秋舉例在網際網路普及以後,最大的改變是與個案聯絡的方式,早期都是透過電話訪問,資訊時代以及疫情爆發後,更多社工則改以通訊媒體與個案溝通。而談及因資訊時代而衍生的性別暴力問題,便是最近不斷延燒「數位性暴力事件」,杜瑛秋強調這也是婦援會近年發展的服務類型,不論是「未得同意散佈性私密影像」(Nonconsensual pornography),或是「復仇式色情」(Revenge Porn)都是他們致力處理與遏止的暴力行為。
全文請見:TSFF台灣永續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