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好幸運能在『性別平等』的德國工作!」──其實,這裡的性別歧視比亞洲人想的嚴重

發佈日期:
2022-05-3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妳好幸運能在『性別平等』的德國工作!」──其實,這裡的性別歧視比亞洲人想的嚴重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作者從小在香港生活,一直以為歐洲是性別平等的國度,實際到德國智庫工作才發現,社會制度與氛圍並沒有想像中的平等。除了數據反映的明顯薪酬差距,生活中「要穿褲子展現陽剛」、「女性和一群男性說話容易被忽略」,仍是她眼中的德國日常。

根據 2020 年的德國調查,德國女性的薪資平均比男性低 10%,在部分州更是低於 17%。這個比例比 6 年前只拉近了大約 2 個百分比。以全國的數據來說,東德比西德的男女薪酬差距較少,甚至有些東德城市的女性收入比男性高。

這是因為東德是前共產國家,強調無宗教和人人平等,鼓勵女性婚後或生小孩後繼續工作。相反地,基督宗教在西德的影響力較大,社會上經常有聲音強調女性應該扮演在家照顧弱小的角色。直到 70 年代後期,西德才出現有薪產假。但 55% 的幼兒園都不提供午餐,可見西德的家庭政策對女性來說並不有利。

女主管少,也難以大方展現陰柔氣質

在同一行業或公司中,男性擔任「較高職級」的比例都較高:不論是政府還是私人企業都一樣。2020 年的數字顯示,在私人公司中的女性管理層只有 27%

我曾在德國的智庫及服務業工作,女性同事比例的確很高,甚至有整個團隊都只有女性的經驗。但當審視公司結構,女性在「管理層」職級中的比例,也沒有達到 3 成。而在管理層中,更沒有一個是德國以外的女性成為管理層。

女性低薪的潛在原因:通常是育兒主力

當然,薪資也和工時、產假與兒童福利制度有關。

因為德國是一個偏向社會主義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制度對新手母親來說比較友善。一般來說,孕婦可以在嬰兒出生前 6 個禮拜放產假(Mutterschutz),而在產後則可以放 8 星期的假。在與公司治談的情況下,產前的產假可以跳過,但產後假則不能略過,也就是說——孕婦無論如何也會至少休息 8 個星期。

此外,跟在香港或台灣不同,德國比較個人主義,家庭也是以核心家庭為主(即一對夫婦跟他們的末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夫婦的父母只會偶爾幫忙照顧孫子。因此,在德國的年輕家庭中,大部分照顧子女的責任就落在母親身上,即使回到職場上的婦女也多是做兼職為主,所以女性的平均薪資就「自然」比男性低。

 

全文請見: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