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上):房間裡到處都是大象

發佈日期:
2022-06-0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文:左邊女孩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天花板, 區域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擷取自 多多益善

 

勞動節剛過,台鐵罷工事件還在讓無數人不斷提出反思,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職場的權益呢?很多人都會提出說「多元共融職場」。

什麼是多元共融職場(Diversity and Inclusion)? 近年看到許多國外企業報導及研究上,一直在提倡的新職場文化,這個理念強調在職場上廣納不同背景的族群,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提升個人獨特性所能帶來的價值,最終達到職場平權。

以上這些價值觀看似新穎,但現今職場上來自不同年齡、階級、性別及種族的多元職場早已存在,而教育中也有尊重、友愛及互助的觀念,到了職場上這一切都不適用?為什麼仍時有所聞同事被欺負,甚至自己可能也曾遭受職場的各種不平等、性騷擾、霸凌的經驗,卻說不出口或一再隱忍?

是不是在倡導價值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優先了解職場到底有哪些不能說的秘密,抓出至今都無法實現「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是英國的一個諺語,內容意旨房間裡有一頭大象,但裡面的人卻視而不見,所以房間裡的大象常常被用來比喻合謀的沉默,指人們對於那些非常明顯,但是大家選擇集體避而不談的社會現象。」

到處都是大象的職場生態:全場只能有一個人說話

台灣目前國家考試只要符合資格(除了少數類別)不論性別、種族、宗教、寬鬆的年齡限制及障礙者都能參加。我們向來認為,公務機關算是對工作者是最友善的職場,但真的是如此嗎?為了徹地檢討「多元共融」的問題,我們必須以「看似最鼓勵多元用人」的公務職場最需要「多元共融」及「最容易被霸凌」的身心障礙公務員來觀察:..

公務職場,從來不是多元共融,反而是歷史悠久鞏固階級的戰場。所以, 當有一些人喊著要創造公正、自主的職場環境時,我不禁懷疑,誰又敢真正對抗權勢者和整個體制,說出「你們就是大象?」

升遷由少數人決定

《女人迷Womany》於2022年募集1,962份有效問卷,超過6成民眾表示組織內會容忍年齡、性別、種族等玩笑,而最常見的職場偏見前三名分別為性別偏見 (57.3%)、年齡偏見(50.9%)、身體外貌偏見(41%)。根據行政院2020年5月發布的統計資料,整體公務人員男女大約各半(50.2:49.8,總共53萬人左右),看似人數平等,但實質權力真的平等了嗎?

如果只聽上層階級的話,我們必須從上層階級來檢視裡面是那些人,加入更多元的領導階級與人數有機會真正共融。〈民主化後最「男」內閣:用人唯才?台灣性別很平等了嗎?〉一文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在公務機關以官職等來看,發現男女比例的落差極大,尤其中央單位。

作者以那些從未出現過女性首長的部會來觀察,女性公務員比例其實都佔了不少:行政院(58%)、外交部(44%)、教育部(65%)、國防部(58%)、環保署(45%)、科技部(51%)、農委會(48%)、退輔會(49%)。 主管層級的比例更顯示出職場「玻璃天花版」的存在。

另外監委王幼玲調查發現,近10年來,障礙者公務員考績列甲等比率明顯不及全體公務員約75%的比率,且伴隨障礙程度越高,考績甲等比率越低。更不用說,深受能力及性別「雙重偏見」的女性身心障礙公務員,幾乎是入職就是天花板,也就是最初入職的官職,就等於退休的職位與薪水。

 

全文請見:

關鍵評論/左邊女孩專欄: 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上):房間裡到處都是大象

 

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下):改造房間成為動物園 

解決之道:改造房間成為動物園

於是我們終於了解,在談「多元共融」之前,還有很多原先的問題必須解決,最重要的是改善我們必須要改造組織中的權力分配,事實上,每個環境裡絕對不是只有大象而已,還有獅子、老虎、豹、猩猩、鱷魚、老鷹及鯊魚等等,這些動物不會讓自己的地盤受到侵占,房間裡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獵物和天敵,也唯有這麼多元的生物環境,給予更多發聲的空間,才能生生不息。

方法一:職場中不只是多元的族群性別可以參與,而是要保障管理階級職位的多元比例。

方法二:削弱及分散權力,尤其是考績權。

方法三:主管輪流當,挑戰你的責任感。

方法四:職務再設計不是身障者的差別待遇。

 

方法五:總要有人先站出來勇敢的戳破真相。

比如這幾年火爆的美國反性騷擾「me too運動」,就是女星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針對美國金牌製作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多名女明星的醜聞發起的。

隨著me too運動席捲美國,臉書推特上越來越多人表示自己曾經遭受過性侵犯或者性騷擾,甚至泰勒絲(Taylor Swift)、安潔麗娜・裘莉(Angelina Jolie)這樣的名人都站出來表示,自己也曾經是受害者,這項運動未必能讓所有受害女性都站出來,但至少把性騷擾這個人們不願提的話題搬上檯面,提高了女性自我保護的意識。

生活中打破沉默同樣需要團體的力量,譬如在家庭成員的戒酒和戒毒問題上,一個人說些什麼可能不起作用。但如果家庭整體去影響,當事人很難置之不理。也就是說,打破沉默必須是集體合作的結果。

.全文請見: 誰是扼殺「多元共融職場」的兇手?以身心障礙公務員為例(下):改造房間成為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