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醫療,孕婦還需要哪些支持?大學生想出友善孕產的創意方案

發佈日期:
2022-06-30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by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你對懷孕的想像是什麼?生產只有到醫院自然產、剖腹產兩種選擇嗎?孕婦需要哪些真正的支持?今年台大社會系開了一堂「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這些沒有任何孕產經驗的大學生,創造出不少充滿創意、推展性高又真正友善孕產的有趣方案。

今年二月,學期剛開始,台大社會系「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主持人石玉華敲定以「孕期支持」為主軸,讓全班十五位沒有孕產經驗的大學生透過訪談孕產婦與伴侶、在平台網站蒐集資料,找出台灣婦女與其伴侶在懷孕期間需要哪些支持?在這段議題探索過程中,除了醫療專業的孕期檢測,社會與社群還能提供什麼關懷與協助?

連續幾個月,課堂上邀請婦產科醫師、助產師、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衛生局代表、關注孕產議題的社會學者、專為孕產婦服務的物理治療師、哺乳與育兒指導顧問等專家入班,讓學生在對主題有足夠的認識後,歷經社會設計的工作流程慢慢發展出幾個點子原型(prototypes)。沒有實際經歷孕產的大學生「沒有包袱」,卻有無窮的創意、想像力與科技敏感度。

建立音樂平台、資訊網站 緩解產婦焦慮 

例如愈來愈受社會重視的「產後憂鬱」問題,其實往往產前孕婦就有低潮的狀況,她們需要的不是壓抑或否定負面情緒,學生們考慮到疫情期間,孕婦焦慮情況加重,政府發行的《孕婦健康手冊》或是產檢診間的心理關懷卻不見提升,便設計出適合音樂串流媒體平台的「懷孕媽咪的音樂日記」、另一組學生則考慮到孕婦對於各種個人經驗、網路訊息的孕產資訊感到龐雜凌亂,設計了「好孕百科」網站,孕婦可以在 Line 帳號發問等...

流產並非特殊事件 女性無須自責甚至被指責

除了懷孕生產的過程,學生在訪談中也發現台灣民眾對懷孕的想像十分單一,常常認為懷孕等於生產,流產被認為是一種特殊事件,但流產機率其實比大眾想像得更高!學生在討論後,認為要從國高中就開始推動生產教育,其中也包括流產的認識,才能重塑下一代對懷孕的想像、理解流產的可能性,讓更多流產成為更容易被接納的自然事件,女性也無須自責或被指責。

 

全文請見 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