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益善-左邊女孩/「長那麼漂亮可惜坐輪椅」、「有補助可拿真好」,10 個可能讓你陷入微歧視的意外 POINTS
文 /左邊女孩
前陣子,臺灣知名 Youtuber 曾博恩對於美國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在奧斯卡典禮上打人的事件,在臉書發表了評論,文中嘲諷被史密斯打巴掌的美國喜劇演員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以後應該會謹言慎行,並且「只開沒有雙臂的人的玩笑」。
這段話引起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立刻分享曾博恩的貼文,並在貼文中強調:「真正的幽默是開自己的玩笑,而不是拿他人的障礙當作笑點。」
這篇貼文下面,我很意外看到有許多網友惡意留言,仍把對他人的貶低當有趣,例如:「雖然討厭這篇文(身心障礙聯盟的貼文),但仍然蹭到一點熱度了,非常好」、「誰在乎你對幽默價值單一且廉價的判斷,商業市場已讓他(曾博恩)成功,你們只能在這悲憫」、「大驚小怪」。
左側為曾博恩的臉書貼文,右側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的轉發評論,以及網友在下方的留言。圖/擷取自臉書公開貼文
這些完全沒有同理心的發言,無視障礙者的聲音,顯示出社會只許障礙者呈現「溫柔、勵志」的一面,卻不許障礙者表達自己的聲音。是非常「令人意外的 points」,需要被改善。
隱藏在「玩笑話」、「友善」背後的歧視
事實上,我們透過玩笑或惡意攻擊,對不同身分或類屬,例如,不同國籍、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職業、年齡、教育程度,或健康狀況(身心障礙)等的人投以偏見、負面眼光、差別待遇,甚至歧視的狀況無所不在。
其中「身心障礙者」常常遭遇多重歧視,也很容易將他人帶著偏見觀念的錯誤對待,變成自己陰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就是「比別人爛」;也會有「健全人」容易將某些玩笑當作無傷大雅、順理成章的事。這種被合理化的「歧視」,除了「當事人」,其他人可能難以察覺──
不論是透過對話、肢體,或其他表達方式,表現出對他人有刻板印象、盲目的差別對待等行為,卻不自知,就可能構成「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參考:教育部FB:我又沒有惡意,怎麼會是歧視?)
全文請見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