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益善:10 大重點看臺灣捐款:疫情中反增 30 億、青少年比不上毛小孩吸睛、金融業最慷慨但也最警覺/《公益觀察 2022》
臺灣公益責信協會致力於促進公益組織財務透明與責信,去年,他們發表了近 20 年來最大規模的民間捐款調查報告,今年為了再次驗證調查結果,並了解外在環境變動(如疫情或臺鐵事件)對捐款的影響,再次展開調查,並且在 6/24 發表了今年度的《公益觀察 2022:韌性與復歸》。
這次調查針對年滿 18 歲的一般民眾發放問卷,完成 2555 份有效樣本(其中 1092 人平日有在捐款)。此外,這一年最大的亮點是擴充調查 2000 多家上市櫃公司,回收 429 份有效樣本,成為臺灣第一份清楚勾勒企業捐款樣貌的報告。
協會創辦人余孟勳受訪時指出,希望這些調查能成為各個受捐的公益組織(NPO)未來擬定、發展決策時的重要依據。而整體調查結果也顯示,疫情和重大社會災難如臺鐵事件目前都沒有造成衝擊,但依然有 10 個值得注意的重點。
1. 個人捐款總額提升 30 億,30-39 歲是主力
捐款的人中,生理女性占超過一半(55.5%),略高於男性,不過男性一整年平均捐款超過 1.5 萬元,比女性的 1 萬元約高出 5000 元;
2. 青少年獲得關注不到兒童的 1/4,毛小孩越加受重視
排名僅次於兒童的其他族群議題如老人(16.4%)、急難救助(14.2%)、身心障礙(13.5%)、動物保護(12%)等,都遠遠超越青少年。
3. 疫情衝擊年輕人對公益的支持,爺奶幫挺住!
4. 中高收入青壯年風險意識高,遇到疫情首先退捐
去年捐款貢獻度最高的高收入青壯年,在疫情中的捐款人數和金額都明顯下降,一般收入的青壯年捐款卻上升了。而高收入中老年的捐款人數雖然下降,但是捐款金額不減反增,足足上升了 7 成。
5. 為自己積福報而捐款,最終反而能利他
絕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選擇捐款,是想要回饋社會(25.7%),但這個占比今年稍有滑落,其中又以中高收入青壯年的變化來得最明顯。而次高的捐款動機「做功德、積福報」,則從去年的 21.4% 上升到 24.4%,再來才是因為自身關注某些特定議題(13.6%)。
6. 現金捐款過半數,定期捐款占比低、線上捐款未來看漲
以數位工具在線上進行捐款,似乎很符合數位時代對捐款行為的想像。然而,本次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52.5%)的臺灣民眾仍以現金捐款為主要的捐助管道,與去年沒有太大的差異,其次是實體銀行匯款(24%),再來才是線上(信用卡、網路)捐款,僅占約 17%,定期扣款更只有 13.9%。
7. 企業年度捐款至少 253 億元,金融業捐最多
除了大多企業都會捐助的兒童、老人、教育/科學、身心障礙、醫療/健康等,金融業還會另外捐助青少年、環境保育與婦女。
8. 疫情重創各行各業,但企業捐款總額未受衝擊
9. 金融業更要求責信、服務業重視品牌、傳統產業重視關係
有將近 8 成的企業捐款是為了回饋社會、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SR)。而在蒐集捐助對象的資訊時,企業們共同在意的是組織的理念(16.4%)、社會公益趨勢(14.9%)以及組織是否合法勸募(13.5%)。不過,不同的產業還是有各自的取向。
10. 多數企業願意持續捐助,偏好專案型的贊助模式
風險社會的解方:韌性與復歸
余孟勳最後總結,今年的公益觀察主題強調「韌性」與「復歸」。其中,面對風險社會,培養足夠的韌性是當前最好的解決方向。不過他也指出,近年來國際間所說的韌性,有了進階的意義。
全文請見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