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工程:洪惠芬專欄:別逼媽媽交出自己的人生 貧窮單媽殺子案的啟示
發佈日期:
2022-07-1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將時光倒轉五十年,對照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社會的母職圖像,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母親雖然育有子女數相對多,但是她們所承擔的育兒標準與壓力並沒有當代母親高。美國社會學家Hays將當代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母職圖像稱之為「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密集母職」的現象在台灣社會的興起,原因相當複雜。其中在文化上,「兒童權利」的觀念發揮相當關鍵的作用。
想想狄更斯小說筆下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它距離我們現下不過一百多年。他筆下的成人普遍以「疏忽」的方式對待孩子。大多數襁褓中的嬰兒,只得到極基本的照顧,母親或其他成人在繁重的家務勞動下,根本沒有餘力去回應嬰兒的情感需要。
社會提倡「高品質」育兒 責任卻全由媽媽一人扛下
當代母親並不想偉大,母親需要的是一個更善待育兒照顧者的社會。圖/取自unsplash
事實上,若把大環境的變動納入考量,整個台灣社會現下的變遷趨勢,並不利於上述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圖像。儘管台灣主流社會對於孩子的照顧與教養標準變得越來越嚴格,但是整體家庭的組成規模卻日益縮小,家庭結構也越來越非典型。也就是說在育兒責任愈加密集的同時,家庭卻益發核心化、單親化。日益沈重的育兒責任最後完全落在年輕父母兩人身上、甚至是由母親單獨扛起。吳姓單親媽媽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曾透露她長達七年「單人育兒」的無助感
..
貧窮單親媽媽的生命困境某種程度映照出:照顧者在台灣社會的高貧窮風險。台灣社會儘管將如此高標準的照顧與教養責任放在母親身上,卻從未善待母親。
全文請見 願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