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優於黑暗、亮=安全? 減法照明思潮起 用溫柔照亮每一種性別

發佈日期:
2022-07-2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近年來,照明技術躍進,人們的夜間生活環境,從原本燭光式的暖色燈具,開展為五花八門的閃爍霓虹燈、發光招牌、探照燈⋯⋯。在科學研究與法制規範來不及追上新型照明發展與普及的速度,且尚未明瞭現行「夜間人工照明」究竟會對人體健康、社會安全、自然生態與文化保存帶來什麼影響的當下,台灣除了少數離島與山區外,城鄉光害日趨嚴重;而在東亞,普遍的過勞也與過高亮度相關。

光優於黑暗、亮=安全的話語權從何而來?

「照明中也會存在性別議題嗎?」這個問題,對許多人而言或許是陌生的。暗空協會的專案經理李芝瑩回應,性別議題其實無處不在,而我們常在其中被默默規範而不自知。例如,女性常以安全為由,被告知晚上不要出門,或不要去太暗的地方,但男性在成長過程中較無被規範。而她記得,高中時,想參加天文社在外過夜的活動,被家長拒絕。這樣的「溫柔綁架」,使女性失去「夜間行走權」,也無形中被建構了「亮=安全」的價值觀。

照明絕非「照亮」而已,還是一種永續概念

而國際女性照明組織另一位成員劉采菱,本身具有豐富的辦公樓、商旅、公建類及文創產業類型專案經驗,並與多位知名開發商及國際知名建築師合作。她指出,許多人認為,愈暗的地方愈不安全,因可能導致性犯罪。

但也曾有研究顯示,女性身處一般亮度、與兩倍亮度的地方,後者反而讓女性感覺更不安全,反而,適當亮度及光的品質,才是影響女性安全感的關鍵。因為,當一個地方的燈光過亮,與周遭的亮度形成強烈對比時,暗的地方反而更暗,更容易讓人躲藏其中。安全與否,應取決於光是否足夠,而不是愈亮愈好。

 

全文請見 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