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職男女的調動與升遷現象:看似性別平等,但實際情況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文:鍾瑋芸(台大亞比中心)
說到公務員,大家的第一印象是甚麼?
穩定、鐵飯碗。——我想這是大多數人馬上能聯想到的詞彙。
對部分人而言,公職生涯吸引人的不只是穩定,而是對女性相對友善的職場環境。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參與就業的女性越來越多,通過各級考試擔任公職的女性也逐漸增加。2011年時,女性已佔政府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總數的一半,此後男女公務員的人數大致均等。性別平等——這個政府致力推動,且遠較東亞鄰國表現亮眼——的理想,似乎在公部門實現了。但實際情況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比如說,儘管在行政機關的女性公務員人數已能與男性抗衡,且自1992年之後,每年女性人數都佔高考及格者的半數以上,但女性只佔高階公務員(簡任)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多數女性高階公務員為10職等。與公務員升遷相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整體而言,女性升遷的速度較男性為慢[1]。很顯然,台灣公部門確實存在玻璃天花板。
為讓女性公務員有更暢通的升遷管道,除了固定更新的性別統計之外,政府與學界也從組織學或公共行政的角度,研究造成玻璃天花板的原因,並尋求改進方法。這些研究指出[2],女公務員缺乏同性別的職場導師,做為她們升遷的楷模與諮詢對象,人事相關規定對女性也不夠友善,長官的性別歧視與女性害怕成功的心態,以及女性身為家庭主要照顧者與家務負責人,導致她們無法像男性一樣長時間工作,在在造成女性升遷路上的阻礙。
婚姻對遷調的影響
在尚無需考慮結婚(包含受訪時未婚)之時,受訪者對調動的意願與考量調動的因素沒有顯著的性別差別,但當婚姻變成即將發生的事或者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遷調模式便產生歧異。相比男性同僚,女性更有可能因為家庭因素調動,且更易因為家庭因素而調動到有損職涯發展的職位。
不少女性受訪者調到丈夫所在的城市,也觀察到周遭女性同仁,因為嫁雞隨雞調動到丈夫工作的地區。這些人不太會離開所在的工作單位,因為丈夫的家——現在也是她們的家——就在這裡。男性公務員較少因為結婚調動到太太所在城市,例外多半都是因為太太所在的地區更發達,職涯更有發展空間。有位受訪者在業務繁忙但升遷快的現工作地,認識同為公務員的太太。兩人決定結婚時,為了確保婚姻品質,太太調動到可以準時上下班、卻升遷無望的單位;他則因為「家人認為男人就是要拚事業」,而留在原單位力求升遷。反觀另一位主管級女性受訪者,曾因家人認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忽略「做媽媽的責任」,在家人的壓力下被迫申請降調。
長官性別化的用人偏好
遷調的另一端,則是做出聘任決定的長官。受訪者回顧過往的調動,或觀察同事的調動經驗,並不覺得長官會性別歧視,或僅僅只是因為某人是男性就升遷。但在部分職系特定業務,確實有性別分工的現象產生,而且變成既有的用人慣例。里幹事便是個最好的例子。成天往外跑的「里幹事」被視為「男人的工作」;坐在辦公室裡等民眾前來辦理社會救助的櫃檯人員,則是女性,因為女生細心、體貼。這種刻板印象在不同地方政府都可觀察到。
全文請見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