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評論網:生育自主|分析|台灣低生育問題,本質上是性別問題
取自關鍵評論網
2022/10/21 , 梁敏萱
111學年度大學分科測驗日前放榜,全國有51所大學招不滿學生,招生缺額高達1萬4千人,相較前一年(110年度)缺額約6200人,成長超過一倍。除此之外,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自2020年首度出現負成長,死亡人數與出生人數差距持續擴大,種種跡象顯示台灣少子女化浪潮已對台灣造成衝擊。
面對台灣低生育率現象,政府多年來祭出多項政策與措施,包含增加公托、提供補助,或進一步推動「0到6歲國家養」政策,以應對台灣人口變遷問題,仍無法挽回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探的趨勢。2021年OECD及台灣內政部資料顯示,台灣各年齡生育率加總的總生育率僅有0.98人,全球排名敬陪末座,僅次香港(0.78人)跟南韓(0.88人)。
許多人會認為低生育率原因,是現代青年生育的人口數越來越少,但實際上,30歲以上進入婚姻的女性並沒有生得比較少。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30歲以上女性生育率不減反增,35至39歲女性生育率漲幅更較10年前成長約53%。
中研院研究員鄭雁馨指出台灣低生育率的癥結點在於當代許多男女走入婚姻的時間越來越晚,雖然經濟狀況較好,但體力與大齡教養都可能成為生養的阻礙,而連帶影響總生育數。除此之外,東亞社會仍普遍存在傳統將生育與婚姻掛鉤的價值觀,所以「尚未結婚」所導致「不生」也成為生育率持續下探的原因之一。
社會常規下的親職框架
除了價值觀影響,生育率也深受結構性因素影響。國發會2018年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女性從就學、工作到走入結婚、生育的歷程,皆深受社會結構性因素影響,工作、婚姻與生育對女性而言都存在機會成本的考量。其中2016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就指出,已婚女性婚前有工作的佔比高達85.13%,與男性不相上下,但婚後僅有約57.23%仍有在工作,凸顯女性仍會因為結婚、生育或照顧等家庭角色而離開職場。
除了因家庭原因而需要離開職場,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則是因為已婚或生育身份的轉換,直接被職場環境婉拒在外。
托育催生政策聯盟也認為政府應該要提升公共托育服務的普及性,並給予育嬰假更多的彈性,甚至近一步升級成為「親職假」,享有以「小時」或「日」請領親職假,讓父母可以在職場工作的同時兼顧家庭照顧功能,意識到自己育兒的付出有被政策支持、也鼓勵更多男性也可以請領,才能實踐真正的性別平等。
全文請見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