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深植人心的「性別平等」形象,是錯覺嗎?──來自芬蘭學術職場的第一線觀察
對芬蘭人來說,女性領導人可說是司空見慣。自 2003 年耶騰麥基(Anneli Jäätteenmäki)成為首任女性政府首長,到現在的桑娜馬林,已經是第三次由女性擔任總理,芬蘭可以說是世界上性別最平等的國家之一。
這個亮眼的成績不是芬蘭人與生俱來,而是靠著一代代人努力爭取。從一開始婦女運動、走上街頭,到平權運動,一波波體制內的教育、社會、政治改革,再到托育公共化、修婚姻家庭法⋯⋯芬蘭就這樣走過了長達一世紀的追求兩性平權漫漫長路。
現任芬蘭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圖/Shutterstock
回看其性平的歷史進程,芬蘭有過許多亮眼的成就。例如:早在 1906 年,芬蘭就是歐洲第一個女性擁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國家;次年,更有世界上最早迎來女議員的議會組織。與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比起來,這些進展絕對是名列前茅。
但即便如此,芬蘭是否真的就如普遍認知的如此平等?隨著新總理而來的各種新聞報導,也讓許多兩性議題再度被大眾檢視與討論,包括職場相關議題也是熱門話題之一。
這篇文章以統計數據資料為主,再輔以水鹿們在現場的實際經驗,提供芬蘭目前在高等教育領域,關於兩性平權現況的第一手觀察。
一、高等教育的職場生態
二、高教職場之兩性薪資差
在重視平權的芬蘭,性別薪資差異的鴻溝仍然存在。歐盟統計局公布 27 個會員國性別薪資平均差距為 14.1%,芬蘭仍高於歐盟平均,落在 16.6%。比如說,全職的男性員工月薪平均為 3,759 歐元(約新台幣 11 萬 8 千元),但女性只賺 3,154 歐元(約新台幣 9 萬 9 千元),而這樣的狀況該如何解決?
三、性別平等?還有一段路要走
幸好,芬蘭人對於進行性別平權的討論是開放的,也覺得這樣的對話有其必要,且有助於社會進步。
性別議題除了在各個領域都經常被討論,大家也會有意識地去反思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否存在著性別不公或歧視的問題。例如音樂學系館中,原本只有芬蘭男性研究人員跟音樂家的雕像,在 2020 年芬蘭重要的民族音樂學者 Pirkko Moisala 退休後,她的畫像(和她研究的尼泊爾婦女)才首次成為了音樂學教室當中唯一的女性——這其實對於以女性為主的音樂領域來說非常奇怪,因此這樣的現象經常在系所裡的研討會中,被提出來檢討與批判。
全文請見 換日線